现场急救知识
现场急救知识
现场救护中的急救止血
现场救护中急救止血的主要目的是为防止伤病员受伤后因出血过多引起的出血性休克,从而失去了医治生命的机会,带来不应有的死亡。现场急救止血是针对动脉出血而言。静脉出血因压力小,在受伤后多数能够自行止血。区别动脉与静脉出血的方法是:动脉出血呈鲜红色,喷射状。静脉出血呈暗红色,缓慢流动状。毛细血管出血呈创面渗出状。现场救护如遇到四肢、头面部较轻的不太严重的单一性创口,可以用手指直接压迫创口到暂时性的止血。然后再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一、指压动脉止血法
动脉大出血的救护,应立即用手指压迫止血。压迫点应在伤口近心端,并将血管压向骨头一侧,再配合使用其他的急救止血方法。根据人体血管走向,常用手指压迫止血法有以下几种:
l、头面部:在伤侧下颌角约半寸的凹处用拇指按压面动脉。
2、头顶前半部:在伤侧耳屏前1.5cm处用大拇指压颞浅动脉。
3、后头部:在耳后乳突与枕后粗隆之间用拇指压迫枕动脉。
4、颈部:用拇指或四肢将颈总动脉压向颈椎而止血。一般不常用此方法,以防止因颈部血管受压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尤其严禁在双侧颈部同时使用,以防止脑缺氧。
5、上肢:在腋窝内用四指压迫腋动脉。自救时可选用形状如乒乓球大小的圆形物体夹在腋下,可压迫腋动脉后起止血或减缓出血作用,延长生命。
6、手掌手背:在掌侧腕部两旁用双手拇指分别压迫尺、桡动脉止血。
7、手指、脚趾:用手指压迫手指、脚趾两侧动脉。
8、下肢:在伤侧腹股沟处用手掌或拇指压迫股动脉。
9、小腿:在膝关节背后腘窝处用拇指压迫腘动脉。
10、足部:在伤侧足部近心端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
二、加压包扎止血法
用无菌纱布压住创口(也可用卫生巾代替),然后在外面用绷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这种方法简便,除大动脉出血外,一般出血都可采用。
三、止血带止血法
伤病员伤情重,特别是四肢较大的动脉破裂出血或因指压止血法止不住者,或运送伤病员时,为抢救生命可以使用止血带止血。用止血带止血能使创口远心端的肢体供血发生障碍,组织坏死,造成截肢等危险。如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少用此方法止血。
四、屈肢压迫止血法
利用肢体关节的屈曲压迫血管达到止血。主要用于上肢前臂和下肢小腿的出血。方法是在肘窝或腘窝内先放棉垫,然后将肘关节或膝关节屈曲,并把上臂与前臂,小腿与大腿用绷带扎起来。屈肢压迫止血法只用于肢体有损伤出血而无骨折的情况。
现场急救包扎
现场急救包扎主要为了减轻开放性伤口的疼痛及再度污染,止住出血和减少伤病员因外界因素再次负伤。同时也使移位的组织如骨折、脱臼等获得及早包扎和固定。一般可用无菌的急救包或者用三角巾、绷带卷等。但应注意如下事项:
1、伤口外如有衣裤盖住不便于包扎时,可沿衣裤缝处用剪刀等剪开或者用力沿衣裤缝撕开。视伤口大小,暴露足够包扎伤口的范围为限。
2、包扎伤口不能太紧而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太松而达不到包扎止血目的。使用止血带止血也不能太松、不能太紧,以摸不到脉搏为宜。太松起不到止血作用,太紧会损伤肌肉和神经组织。
3、出现休克或出血严重的伤病员,应优先处理,同时要注意观察伤病员的心跳、呼吸等全身状况。
4、包扎操作时,动作应轻、快、牢,尽量减少对伤者的翻动。
现场急救搬运
危重伤、病者经现场急救后,下一步则是抓紧时间,做好准备,尽快安全稳妥地将伤、病者送往医院或急救中心。
1、徒手搬运方法有:搀扶法、抱持法、背负法、椅托法、拉车式搬运法等。但要提醒的是,对颈椎、腰椎损伤患者不可随意搬动,需稳妥固定后采用多人搬运法,即三名以上抢救者并排将伤病者抱起齐步前进或一起将伤者抬起放入担架。以免损伤神经,造成严重后果。
2、器械搬运法:常用器械有帆布担架、绳索担架和被服担架。应先将伤、病者平稳轻巧地移上担架,其头部向后,足部向前,以便观察,抬担架的前后两人步调要小而稳、一致,上楼上台阶等向高处抬时,前面的人要放低,后面的人要抬高,下楼、下台阶时则相反,使伤、病者保持在水平状态。
必须指出,任何搬运法都不如“120”急救中心或医院的专用急救车转运得快。因此,在采取紧急救护的同时,必须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拨叫“120”急救中心,说明情况请求救援。
现场初级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一般规律是:15秒意识丧失,30秒呼吸停止,60秒瞳孔散大固定,大小便失禁,4-6分钟后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如能在4分钟内开始现场复苏,在8分钟内做进一步处理,则成活率最高。所以现场心肺复苏开始得越早越好。必须看到,对伤、病者出现的心脏呼吸骤停的紧急救护,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各种场所。无论谁发现伤、病者心脏骤停,应立即拨打“120”等急救系统求救,以便及时得到最有效的抢救和治疗。但救护车最快也要十分钟以上,这对于患者来说,也是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也是生死的黄金时间。如在场的人学习过或熟悉一些初级的心肺复苏技术,或许就立即能起到拯救生命的作用。
现场初级心肺复苏的操作程序有: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除颤。
先将伤、病者仰卧在比较坚实的平面上,可采用头低脚高位,以保证大脑血液供应。开通气道的具体操作是:把右手掌放在其前额向下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处,使下颌骨向上抬动,头部向后仰。开放气道后有助于伤、病者自主呼吸,也便于心肺复苏时口对口呼吸。如果伤、病者口内有呕吐物或异物,应把头侧过来予以清除,保持呼吸道畅通。操作时,动作要轻,用力过猛可能损伤颈椎,发现其口腔内有活动义齿,要取下,以免堵塞气道。
然后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用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使之不漏气,然后用双唇密封其嘴外部,形成不透气的密闭状态。抢救者先用力吹气两次,每次吹气停止后,抢救者头稍侧转,立即放开其鼻孔,让气从其肺部排出后,再按前法继续吹气,有效的人工呼吸应看到患者胸部有起伏;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以确保呼吸时胸廓起伏。应注意吹气时,气量频率要均匀,以每分钟10-12次,每次800-1200毫升比较适宜,气量过大或气流过快,容易使空气进入胃部。
心脏一停止跳动,血液循环也往往随之停止。采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可以增加胸内压,产生血流或者直接压迫心脏,随着人工呼吸,使血液流向肺部,携氧到脑和其他生命重要器官,目的是暂时帮助心脏工作,使血液循环和供氧继续进行,以维持生命。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以每分钟100次左右为宜,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胸外心脏按压时可以与口对口人工呼吸一起进行。
对付突发的意外事故的关键,是我们平时注重学会和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对家人、同事、邻居等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从而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急救培训 |